“机器换人”时代已经来临
当今世界正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刻变革和调整阶段,各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纷纷将目光重新投向制造业,而中国选择发展智能制造这一新兴产业,是完成工业发展转型升级,助推工业化和信息化高层次深度融合的一条最理性的发展道路。可以说,用工业机器人大规模代替传统廉价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已是大势所趋。这不仅是由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导致的人口红利消失,也是高端精密智能化制造方式的内在要求,同时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还背负着将人类从繁重、危险、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历史使命。
榜样的力量
近几年,受全球范围内的制造业持续走低,市场、就业等因素施加在各国经济上的压力逐步增大等因素影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期望利用智能制造来应对国内疲软的经济形势,夯实经济基础,并对抗制造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大趋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希望利用智能制造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综合竞争力。德国提出标志性的“工业4.0”是智能制造发展的长远目标,而智能制造装备又以工业机器人为标志。工业机器人密度则是评价一个国家工业机器人普及率和自动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上世纪60年代,在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下,美国首先成功研制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并将其首先应用在快速发展的汽车制造领域。美国发展工业机器人,算是一个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生长的过程,相较于日韩等国,政府施加的影响较小。当前,美国的机器人密度远低于日本、韩国和德国。
日本受制于二战后面临的劳动力缺乏和劳动力成本不断升高等问题,迅速引进技术,并出台扶持政策,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很快发展起来。在日本,政府对于机器人制造商给予补贴。与此同时,用户购买和使用机器人也会得到政府补贴,而且用得越多获得的补贴越多,这些措施促使日本成为当前世界上生产和使用工业机器人最多的国家。韩国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技术,产业起步相对较晚。在政府的资助和引导下,由现代重工集团牵头,韩国用了10年的时间形成了自己的工业机器人体系。近年来,韩国已跻身机器人强国之列,其机器人的生产能力仅次于日本、美国和德国,排名世界第四,且其机器人密度已达到世界最高水平,韩国的汽车工业就大量应用本国的机器人。
从全球的发展来看,2014年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创下新高,达到20.5万台,同比增长15.2%,增长的主要动力则主要来源于电子产品及新型产业不断增长的需求,以及自动化生产的需要。目前,工业机器人在下游行业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电气、橡胶塑料、金属和机械等领域。

图片新闻
技术文库
最新活动更多
-
12月13日立即报名>> 2019中国(合肥·肥东)AIoT产业发展论坛
-
即日-12.14立即下载>> 戴尔科技智能制造精准白皮书限时下载
-
即日-1.13立即下载>> 德国康佳特嵌入式技术应用案例白皮书限时下载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研华科技在线直播】边缘计算如何帮助工厂空压站数字化减员节能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AWS工业数据湖解决方案在线研讨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亚马逊AWS智能产品IoT研讨会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