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东物流成本看配送机器人如何实现大规模商用化落地
在人口红利下降,人力成本逐年上升的今天,寻找可持续发展的代替方案是必不可少的,而无人配送机器人在成本还是可靠性方面表现突出,面对着正在兴起的巨大物流配送市场,有业内人士提出“机器替代人”的理念。
举个例子:早前快递员在1个小时内可以配送50单,而有了配送机器人之后,1小时内可以配送150-200单,甚至更多,这种极高效率的模式也使得配送机器人成为目前最值得投资的产业链,得到了京东、阿里、腾讯、顺风等巨头企业的助力。
配送机器人不可否认是落地最快,可实现量产的场景应用之一。
在智能化配送领域,“BATJ”等互联网及电商巨头均在快递末端领域发力,无人机、无人配送等“黑科技”层出不穷。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无人机配送首要面对的落地难题就是政策限制。例如亚马逊的Prime Air无人机的首次试飞送货的试验是在英国完成的,其无法在美国得到验证的最根本原因就是遭到美国FAA的飞行管制。再说人口密集的中国,但北京六环以内严明禁止无人机飞行,这也是京东在偏远的农村地区进行飞行布局的主要原因。
从京东布局来说,目前,由于农村的POI点尚不密集,定位无法获取用户的详细位置,偏远农村地区在京东购买商品,物流也无法直达到家,需要用户自行去乡镇取货,但这样对用户是很不方便的。因此,京东把发展无人机配送市场定位到农村。
未来,京东要把无人机配送落实,开展常态化运营,首先就要对现有的京东物流成本结构进行优化,解决京东仓库到县城、县城到乡镇、到村委会的配送问题。
其次,无人车对于物流需求强的农村市场来说没有无人机更适用,因为无人车配送需要精准的定位导航系统和高精度的地图,但中国的农村地域广阔,还没具备高精度的地图测绘的大规模使用的实力。
根据京东发布的2016-2017年财报显示,其全部营运支出2622.67亿元上涨至3724.14亿元,增长幅度悦薇42%,其净营收利润从2601.22亿元上涨至4031.9亿元,其涨幅高达55%。京东的营运支出上涨主要由商品采购成本、线上流量成本、以及京东金融相关的利息成本组成、仓储物流成本、市场营销费用、技术和内容开支、行政管理费用等的增长导致。而京东的净利润呈下降趋势,主要也是由于京东对于仓储物流成本的持续投入加大。
OFweek机器人网小编了解到,从2014年以来,京东在仓储物流方面投入的资金每年呈1.2%的比例一直在持续上升,到2016年,京东在仓储物流领域投入的资金就增长了50.5%。
随着配送范围的加大和配送需求的增多,京东的仓储用地也在不断扩大,其仓储物流人员从2015年底的8.9万人上升至2016年底的10.05万,物流人员的总成本也从2015年72.89亿上涨至2016年108.45亿。同时,这两年仓储物流人员成本占营收比例则比较稳定,维持在4%。这说明,人力成本是占据快递物流成本最大一个环节,且没有下降的余地。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泰科电子立即查看>> 创新的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
-
4月23日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研华嵌入式核心优势,以Edge AI驱动机器视觉升级
-
4月25日立即报名>> 【线下论坛】新唐科技2025新品发布会
-
4月30日立即参与 >> 【白皮书】研华机器视觉项目召集令
-
限时免费下载立即下载 >>> 2024“机器人+”行业应用创新发展蓝皮书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