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我国机器人发展历程:从机械手到服务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驶入国家规划发展的快车道
80年代中期,我国机器人的研发单位大大小小已有200多家,然而,由于多半从事的是低水平、重复性的研究,全国尚无一台机器人产品问世,直至1985年,我国机器人才迎来了“春天”。
1983年12月,新华社内参上一篇建议我国发展机器人技术的文章直抵中央,时任国家计委主任宋平做了“给与重视、适当支持”的批示。“国家计委科技司司长传达给我,让我们尽快组织专家论证,提交工业机器人‘七五’发展规划的初步框架。”曹祥康当晚激动地睡不着觉,平时舍不得打电话的他破例给一些外地同行挂了长途。
1985年,工业机器人被列入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计划研究重点,目标锁定在工业机器人基础技术、基础器件开发、搬运、喷涂和焊接机器人的开发研究等五个方面。
“按照规划要求,不仅要做出样机,还要将样机用于生产。”曹祥康研究室负责开发喷漆机器人。留给他们的时间不足4年,当时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但谁也没想过退缩。“国家拿出钱让我们做,拼了命也要做成。”曹祥康的话掷地有声。
正是凭着这股儿拼劲,1990年,工业喷漆机器人PJ-1如期完成。这是我国第一台喷漆机器人,专家鉴定结果认为:“其主要技术性能达到80年代中期国外同类产品水平。”这台机器人也成了明星,“戴着大红花到各地展览,甚是风光”。
与此同时,其他几种机器人的商品样机也已完成,还分别在第一汽车厂、第二汽车厂和南京汽车厂建立了自动喷漆生产线,驾驶室焊接线、弧焊工作站等应用示范点。“节省了从外国技术引进的费用近数百万美元。”更为主要的是,我国形成了一支从事机器人研发的技术队伍。说到这里,曹祥康开心地笑了。
从90年代初期起,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我国工业机器人又在实践中迈进一大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点焊、弧焊、装配、喷漆、切割、搬运、包装码垛等7种工业机器人产品相继问世,还实施了100多项机器人应用工程、建立了20余个机器人产业化基地。
国际竞争中,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优势也日益凸显。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第四届、五届国家“863”智能机器人主题专家组组长贾培发举例说,1995年,京城摩托车厂计划建立9个机器人工作站,虽然世界著名机器人厂商ABB公司再三承诺比我国新松公司报价都要低很多,京城最终还是选择了新松。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泰科电子立即查看>> 创新的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
-
4月23日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研华嵌入式核心优势,以Edge AI驱动机器视觉升级
-
4月25日立即报名>> 【线下论坛】新唐科技2025新品发布会
-
4月30日立即参与 >> 【白皮书】研华机器视觉项目召集令
-
限时免费下载立即下载 >>> 2024“机器人+”行业应用创新发展蓝皮书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