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视觉下一个技术拐点?前端成像或将开启“视觉2.0时代”
“在复杂的光线环境下,AI机器获取的图像信噪比会受到极大影响,这是导致市场上AI视觉产品难以落地的最大原因。”朱继志认为,要彻底解决这一难题,关键在于做好AI视觉产品的前端成像。
要克服AI机器在复杂光线下的图像识别,就要首先解决图像的获取和前端处理。目前,业内主流的解决方案有3种。
第一种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激光雷达,在光线不好的情况下,通过主动发射激光并利用光线反射来获取物体的图像和三维信息。激光雷达的优点非常明显,它可以获得极高的角度、距离和速度分辨率,同时也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
不过,受限于巨大的体积和昂贵的价格(各类32线、42线、64线等型号产品,价格动辄数万数十万甚至上百万,虽然在持续降低,但依然不亲民),它正在被边缘化。正如马斯克所说的,“激光雷达就像一根拐杖”。这个比喻很恰当,视觉能力不行的时候,需要依靠激光雷达这样的拐杖,但拿着拐杖却是永远跑不快的。
剩下的两种方案则都是在相机和成像处理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首先是阵列计算相机技术,原理有点类似于蜻蜓、苍蝇等多目昆虫的复眼,通过数个、数十个甚至上百个相机组成的阵列,拍摄出拥有亿级以上像素的动态图像,为AI机器提供视觉支持。
目前,这一技术尚在研发阶段,受限于体积和供应链的制约,其产品也还处在落地的早期阶段。
第三种方案,即是眼擎科技所做的,AI视觉前端成像引擎芯片eyemore X42。
据朱继志介绍说,眼擎所做的这种方式,像人的眼睛一样,核心是把人的眼睛视力弄好——解决AI机器在各种光线下自动适应光线的能力。
“我们坚信,以后AI机器的眼睛应该和我们人类一样,以后它们的视力一定不会比人眼差,甚至比人眼强。这就是我们创业的初衷,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AI的视力问题。”
眼擎eyemore X42芯片,视觉2.0时代的AI机器成像引擎
关于AI视觉,马斯克曾经提出过“全天候被动光学图像识别”的概念,就是要解决复杂光线,包括弱光、逆光、反光下的精准识别,这也是AI机器要解决的刚需问题。眼擎科技把这种自动适应光线的视觉,称之为“视觉2.0”。
2018年1月19日下午,在2018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上,国内AI视觉成像芯片科技公司眼擎科技正式对外发布“eyemore X42”芯片。据悉,eyemore X42是全球第一款完全自主研发并正式对外发布的AI视觉成像芯片。
数据显示,eyemore X42成像引擎芯片,拥有比传统ISP高20倍的计算能力,采用了20多种新的成像算法,集成了超过500种不同场景下的复杂光线数据。
eyemore X42芯片有三个特点:首先它是一颗独立成像芯片。目前各种相机、智能手机、摄像头里都有成像功能,但都是被集成在主芯片里面的,只能叫集成成像。而eyemore X42整颗芯片只专注于一件事情,那就是成像。这有点像Intel的CPU带了集成显卡功能,但我们知道,只有像NVIdia的专用GPU才一定是未来的主流。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4日1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
-
泰科电子立即查看>> 创新的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
-
4月23日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研华嵌入式核心优势,以Edge AI驱动机器视觉升级
-
4月25日立即报名>> 【线下论坛】新唐科技2025新品发布会
-
4月30日立即参与 >> 【白皮书】研华机器视觉项目召集令
-
限时免费下载立即下载 >>> 2024“机器人+”行业应用创新发展蓝皮书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