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苗:中国机器人以25%速度发展 迎来商业化临界点
举个例子,仿生软体手就是智能材料的一种应用,它能够在很多机电做不了的领域应用,比如防渗水,可以在水下能抓取物品;也可以做西红柿、鸡蛋这类非规则、易碎物品的抓取;以及应用在后工业时代的食品、药品、康复领域。比如国外有一部分摘水果的机器人已经开始用智能材料了。而那部分延用铝合金、钛合金材料,用机电驱动的结构日后很难走下去,因为不够安全、成本高,而且不便于维护;
我们可以通过3D打印建立模型,制造出各种形态。在人形机器人等各种机器人身上,都可以用到智能材料,它比机电更安全。我一直坚信机器从工业陆续走到社会和家庭,除了人工智能,智能材料是必须要跨越和突破的关键技术,需要有生物材料,以及灵巧的可以做成不同形状且成本低的材料。
2002年前后,我开始研究医疗机器人,那时候这类研究刚起步,做这个首先要找到非常顶级的医疗专家与医院,因为他有需求,他有话语权让你在临床上应用。如果你找一般的医生,或者是没有创新思想的医生,他是无法把你的这种工科的想法用在临床实践的。
我们做了些什么?举个例子:大家知道早先骨头断了以后要牵引对接,然后里面要插上合金支架,再打上夹板,大概一个月以后才能把这些去掉。如果医生没有足够的经验,就可能有10%左右的故障率,就得再打一次。另外,为了做这个事情,就不停地要拿C型臂来进行测量,测量也叫吃线。做一次手术大概要40分钟到一个小时,要吃线40多次,这个对病人伤害非常大。我们就发明了这样一个双平面,利用牵引慢慢派成一团的机器人。
这个工作一做就是五年,到2007年才受审,过了3-5年才获得了项目的许可。这个事情反映出在医疗方面的创新周期特别长。
不仅骨科,机器人在脑外科、脑出血甚至帕金森的治疗上都可以应用。我与海军总医院田增民院长交流,认为10%到20%的手术不需要开颅,精确定位以后,在颅骨上钻个小眼,把囊肿拿出来化验,然后在病灶里面将药打进去。这样的话,治疗周期由过去的半年,缩短到只有一天或两天,而且成本只是原来的十分之一。
挖掘刚需是机器人行业的普遍痛点
在机器人领域有个普遍的规律,商业化会从先从to B开始,蔓延到to C。因为to B机器人的功能普遍是针对一个特定领域,比如安防机器人,就是做安防。但是to C的家用机器人不同,用户会希望它既能看家、又能扫地、还可以端水做饭,要求更高。
现在的服务机器人、家用机器人卖的不理想,一层原因是还没有形成刚需,很多时候就是个热闹,放在展览会或者开店仪式上,买过来几分钟热度就不用了。另一层原因,是成本还需要再降,目前做得比较好的,硬件成本在2000元至4000元人民币。有一个问题是,现在人们对家庭服务机器人的期望值太高了,但技术暂时还达不到。
所以创业者就衍生出两种路径:一种认为应该让机器人先完成特定任务,然后成为家庭任务的管理者,再成为个人助理和伴侣。比如刚上市的机器人厂商科沃斯,就是从扫地机器人做起。另一种观点是侧重AI的思路,认为应该先从情感伴侣入手,然后再成为服务管家,这样就能先产生粘性,等待技术成熟后再去研发完成特定家务的工作。
对于机器人创业者而言,挖掘刚需市场是个普遍的挑战。讲一个我学生高禄峰、王野创业的案例,做交通代步工具的Ninebot(九号平衡车)。起初他们是想进入某公园场景做to G的业务,几个创始人跟各大公园的园长屡次谈判搞了半年,只卖出去60辆。后来他们发现这个订单太麻烦,就毅然决然进入了to B领域,大胆试错,想在海南的各个四五星级宾馆投入,以租赁模式带动销售,游客玩一次半小时,收费几十块钱。但很快他们发现,to B的旅游市场太小了,就开始转战to C。Ninebot创新性的把大轮子缩小到可以放进车里的程度,让它可方便拆卸,然后把扶手杆也去掉了,变成了非常实用和轻便的短途代步工具。
其实做to C市场是有风险的,因为平衡车的上路条款还是个未知数,但效果很好,现在平衡车成为了可以在人行道和很多小场景中使用的交通工具,成为了成人和儿童消费者的智能玩具。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30日立即试用>> 【有奖试用】爱德克IDEC-九大王牌安全产品
-
即日-12.26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4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即日-0120限时下载>>> 爱德克(IDEC)设备及工业现场安全解决方案
-
限时免费下载立即下载 >>> 2024“机器人+”行业应用创新发展蓝皮书
-
即日-2025.8.1立即下载>> 《2024智能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蓝皮书》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上&线下同步会议】领英 跃迁向新 年度管理者峰会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