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读心术: 计算机如何还原脑电波?
会“读心”的脑机:脑脑交流能成为现实吗?
利用AI读懂脑电波,这个技术不仅仅看起来很酷,更重要的是应用空间非常巨大。
从理论层面上来说,可以不依赖于生物发声器官来实现交流的目的,这就给医疗、工业、刑侦等领域的带来了新的交互可能性。比如:
1。为失声患者提供声音。人类一旦不幸遇到中风、脑外伤、脊髓损伤或ASL运动神经细胞病(史蒂芬霍金就是ASL患者),大脑无法直接刺激言语产生,患者只能在沉默中走向死亡。如果未来大脑语音合成器被应用,帮助失声患者找回语言功能,对于他们的治疗和生活将起到极大帮助。
2。特殊环境的工作协助。并不是所有工作环境都能保障正常分贝下的语言交流,比如飞机场内的喷射噪音、航空母舰的驾驶舱、发电厂或印刷厂车间,以及穿着防护装备的实验室等等,不是过分嘈杂就是过分沉默,很容易错过关键信息。这种特殊环境中,大脑语音转录技术就能够有效解决交流不畅的问题,聋哑残疾员工也可以与他人无障碍交流。
3。从重建听觉到重建视觉。除了转录文本和语音,类似的AI神经网络还可以被训练来恢复模糊的图像,比如还原记忆中的面孔,应用在刑侦破案有奇效。
4。用思维操作假肢。佩戴上语音转录设备之后,截肢/截瘫患者只需要通过思考,就能自由控制假肢设备,这显然比让他们下达语音指令容易接受多了。
5。高度自动化的智能助理。这种BCI设备的更大作用,在于可以根据人们内心的想法直接完成多种任务,比如控制灯光、做阅读笔记、下达VR游戏指令,甚至可以用来控制车辆。
日产汽车已经推出了类似的耳机,来监控司机的脑电波。例如,一旦检测到司机打算踩刹车,设备会在司机做出刹车动作之前就开始刹车,反应时间比人工操作快了多达半秒。甚至Facebook也推出了一个读心术项目,研究让用户如何用脑电波发送Facebook Messenger信息。
总而言之,这个极具想象力的技术,解决了一个长久以来的难题:如何化无形的意识为有形的信号,让人类可以从身体这个“潜水钟”的重重限制中透口气。
不过实事求是的说,尽管技术正在慢慢走向成熟,但华美的理想要照进现实,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不能停歇的科技之翼
尽管学界和商业界都对这个“读心术”趋之若鹜,但在实际应用中,这种语言转录的脑机接口还有很多隐患需要一一解决。
1。植入难度过大。技术推广最直接的障碍就是,为了获取精确的实验数据,受试者必须通过开颅手术将电极植入大脑中的相关区域。侵入式的解决方案大大缩小了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在实际应用中也会给植入者带来排异、感染等不可预测的风险。
2。词汇数据量不足。脑电波-语音的转录效果依赖于大规模的词汇表,但每个参与者对同一语言到神经元的映射都各有不同,因此AI系统学习和推断到的结果很难被通用。只能为不同的参与者特别定制属独属于他们的思维语料库,才能保证转录的准确性,难以大规模普及。
3。商业化难题。设备的植入难度与系统的定制化所带来的大量门槛,决定了它只能在极为小众的应用群体中发挥价值,比如少部分重症患者和一些狂热极客。
4。伦理困境。即使补全了设备和系统的缺陷,想必也很少有人愿意在公众场合戴上这样一套设备,而别人也很难不觉得被冒犯。
这有点像Googleglass刚问世的时候,只有设备,却没有形成相对应的行为规范,导致很多人担心和质疑其侵犯隐私。同样的,脑电波“读心术”是否会带来隐私或另一种不公平呢,恐怕还需要大量的社会学研究来支撑。
总而言之,尽管“AI读心术”很容易就让人感受到它的社会价值和商业潜力,但应用度上显然还存在不少问题,想要靠脑交流,少说还有几十年的路要走。
它带给我们更多的,可能是作为一种高度可行性的解题思路,如果人类的肉身注定要像潜水钟一样缓慢地沉入深海,至少可以让“思维”这只蝴蝶,多拥有一刻自由。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30日立即试用>> 【有奖试用】爱德克IDEC-九大王牌安全产品
-
即日-12.26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4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即日-0120限时下载>>> 爱德克(IDEC)设备及工业现场安全解决方案
-
限时免费下载立即下载 >>> 2024“机器人+”行业应用创新发展蓝皮书
-
即日-2025.8.1立即下载>> 《2024智能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蓝皮书》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上&线下同步会议】领英 跃迁向新 年度管理者峰会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