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自曝“家丑”:那些年拓斯达踩过的坑……
第二“坑”:销售一时爽,研发价更高
使命对拓斯达的改变可以说是从根上开始。
学历不高、销售出身的创始人带领下的拓斯达是一家销售型公司,尤其是“三无企业”阶段,销售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度能为丢失的订单开“追悼会”。
但自从产生使命后,拓斯达开始变了,它需要研发、需要技术,更需要提供技术的人才。可转型之初的拓斯达不会被比刚创立的大疆好到哪里去——招人难,这些技术大牛们“要么不接电话,要么接了电话也不怎么搭理你。”
说道这,吴丰礼无奈地调侃:“最后终于忽悠到一个人答应见面了。”为了留住这个人,吴丰礼拉上了4个酒鬼兼话唠,在酒桌上轮番轰炸后,终于攻下了第一个山头,更惊喜的是,山上金矿不少——获得了一份技术大牛清单,而拓斯达就是顺着这份名单用一年的时间终于组建了一支技术团队。
对这支技术团队有多重视?从拓斯达历次发布会中可见一斑,总是非常客气地介绍这是某某技术总,那是某某技术大牛。
随着技术团队的建立,公司的资源也开始向研发倾斜,要人给人,要资金给资金,渐渐的,拓斯达变成了一家技术型公司,销售团队都酸溜溜地说:吴总就是喜欢做研发、做技术的。
很快,拓斯达就尝到了自主研发技术带来的甜头:仅一年多时间,拓斯达就推出了中国第一款机械手控制系统,硬件成本不到2000元,而采购日本产品需要13000元;原来一个伺服驱动只能驱动一个伺服马达,经过自主研发,实现了一个伺服驱动带动6个伺服马达应用,成本得到大幅降低,利润空间也上来了。
拓斯达实现了从销售基因到产品基因的转变。
研发上来后,很快就驱动拓斯达进入到3.0阶段,即平台型组织,这时的拓斯达强调的是流程和机制,需要更先进的管理制度来推动公司的发展,于是提出了“引进一批、提拔一批、边缘一批(‘三个一批’)”的人员调配方案,即从企业外引进一批优秀管理人才,同时内部破格提拔一批年轻中层管理人员进入最高决策层;而创始团队则逐渐退出具体的运营管理和公司重大决策,转而扮演起公司的文化大使,负责公司的文化传承。
从销售为主导到研发为主导,拓斯达的转变不可谓不大,也正是研发奠定了它今日之地位,成为中国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代表之一,否则即便拓斯达的业绩再庞大,也不过是个二道贩子。
编者认为,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吴丰礼坚持的“三个一批”制度为转型出了不少力,其威力可媲美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弱化了只懂销售的元老的话语权,降低了公司转型阻力,又发挥了他们的口才优势,由上而下传达公司的文化价值观。
图片来源:OFweek维科网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2日立即报名>> 【线上&线下同步会议】领英 跃迁向新 年度管理者峰会
-
11月30日立即试用>> 【有奖试用】爱德克IDEC-九大王牌安全产品
-
即日-12.26火热报名中>> OFweek2024中国智造CIO在线峰会
-
限时免费下载立即下载 >>> 2024“机器人+”行业应用创新发展蓝皮书
-
即日-2025.8.1立即下载>> 《2024智能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蓝皮书》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 智能家居出海论坛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