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焊接机器人 喷涂机器人 搬运机器人 装配机器人 切割机器人 其它机器人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人形机器人,排队进车厂

爆发元年,还是昙花一现?

人形机器人的火热,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一是沉寂许久的机器人市场,确实需要点“新故事”讲讲;二是在巨头入局、政策频出的“天时地利”下,人形机器人乘着AI东风,无论是技术还是需求都迎来了盼望已久的“引爆点”。

“人形机器人元年”的口号,也从2023喊到2024。

2023,无论怀揣梦想、真心做事,还是“击鼓传花”的资本游戏,一众巨头大佬争做硬科技、大批新秀被捧上独角兽、新品井喷大乱斗的场景,放眼整个科技圈,也称得上是名场面。

从市场估值、火热程度来看,2023作为“人形机器人元年”似乎没什么问题。但真要论技术突破、应用落地,人形机器人热潮其实刚刚开始,这个元年还有待商榷。

反观已走过半程的2024,人形机器人热度依旧不减,甚至隐有扶摇之势。资本持续加注、先前持观望状态的企业也纷纷下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市值一度飙至千亿、宇树9.9万的人形机器人拉开价格战序幕……

而从近期发生的几起人形机器人“打工”事件来看,至少在某些特定场景,商业化或许很快将不再是一张“空头支票”。

车厂掀起人形“打工潮”

5月31日,东风柳汽与优必选科技正式签署人形机器人应用战略合作协议,将优必选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引入柳汽工厂,用于汽车制造过程的安全带检测、车门锁检测、车灯盖板检测、车身质检、车厢后盖检测、内饰总检、油液加注、前桥分装、集配捡料、贴车标、配置刷写、标签打印等一系列工作。

事实上,优必选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此前早有进厂先例。

今年1月,Figure AI与宝马达成合作协议,将在宝马美国工厂引入通用人形机器人Figure 01协助汽车制造;

2月,Walker S就已在蔚来汽车工厂“实训”,入驻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总装车间。据悉,这台高1.7米的人形机器人可更换末端执行器,具备多维力觉、多目视觉、全向听觉等全方位感知能力,可在流水线上精准安全同步作业;

3月,梅赛德斯-奔驰宣布与Apptronik合作,将在工厂试点Apollo人形机器人执行搬运、装配等繁重低技能工作,以测试其在生产线上的应用能力;

4月,Sanctuary AI宣布将与汽车零部件制造巨头麦格纳合作,将通用人工智能机器人整合到制造设施中执行特定任务;波士顿动力公司推出的新款全电动Atlas人形机器人也将被现代汽车用于测试,开发“下一代汽车制造能力”;

5月,特斯拉曝光Optimus已学会精准分装电池单元,等成熟后将直接进入自家工厂协助生产……

车企为何抢做人形?

自特斯拉开创车企“造人”的先河后,小米、小鹏、比亚迪、奔驰等车企迅速跟进,直接介入人形机器人这片蓝海。

特斯拉打造了面向自家工厂的“Optimus”系列;比亚迪投资了稚晖君的“智元机器人”;小鹏发布人形机器人PX5;蔚来与“人形第一股”优必选牵手;小米发布CyberOne,成立机器人公司,投资人形机器人创新公司中心,牵头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奇瑞发布人形双足机器人Mornine……

但这些汽车巨头,何以如此热衷这个新兴赛道?

首先,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重塑全球产业格局。而投资往往具有滞后性,虽然大家都在贩卖未来,但风口当前,车企当然希望能抓住这一机遇,借助先发优势占据制高点,啃下这块大蛋糕。

此外,汽车与人形机器人本身就存在不少技术契合点。

相比传统的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最大的优势在与场景通用性、应用灵活性。

自动驾驶、机器视觉等技术,都为人形机器人感知决策提供了技术储备,再加上整车及零部件生产的工艺、工装等经验沉淀,足以推动人形机器人进化的“弹药”。在引入AI后,更能自主学习,完成自我迭代,从而承担偶发性与复杂性高的工作。

对人形机器人企业来说,与汽车行业的深度合作也是关键一步。

汽车制造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奉行效率至上的行业。如果人形机器人被证实能极大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那么从汽车场景往外延伸的大规模复制将成为必然。

现实的应用场景,除了验证价值外,也有利于产品迭代,毕竟实验室的理想总是“很丰满”,而现实是否“骨感”,还需要试验后才知道。

而除了巩固、提升核心竞争力外,人形机器人这一终极“智能体”,或成为车企在“机器换人”上的一次创新布局。

虽然目前人形机器人仍处于“学徒式”的初级阶段,在应用场景、技术能力、成本可控等诸多方面都有待突破。但是,如果给予足够时间和持续投入,人形机器人将有望打破目前的产业瓶颈,替代汽车制造中的部分劳动密集型工种,解决用工荒、工伤事故频发等顽疾。

由此看来,车企将人形机器人列为发展方向,是颇具前瞻性的一盘大棋。而之后棋子将落何处、棋局走向如何?就让我们一起见证吧。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